德國語言協會近日公布2024年度關鍵詞彙榜單,第一名由描述聯合政府瓦解的「紅綠燈熄滅」(Ampel-Aus)拔得頭籌。這一詞彙不僅象徵德國政局動盪,也反映出在經濟與社會轉型壓力下的集體情緒與挑戰。
「紅綠燈熄滅」一詞源於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綠黨(Die Grüne)和自由民主黨(FDP)組成的聯合政府。三黨各自代表紅、綠、黃三種顏色,恰如交通號誌般被稱為「紅綠燈內閣」。然而,由於財政預算分歧與經濟困境,總理蕭茲(Olaf Scholz)於2024年11月解僱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引發內閣瓦解與政壇動盪,使這一事件成為全國關注焦點,也超越了美國大選在德國的關注熱度。
榜單中緊隨其後的詞彙「氣候粉飾」(Klimaschönfärberei)則體現了環保政策爭議。在歐盟日益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壓力下,部分企業為求數據達標將工廠轉移國外,實際上只是將污染轉嫁到其他地區,被批評為「漂綠」行為。此外,減塑法規推出的「瓶蓋瘋狂」(Deckelwahnsinn)成為另一起民眾反彈案例。歐盟要求瓶蓋與瓶身連結以防止遺失,但設計帶來使用不便,引發社群媒體嘲諷與諷刺影片的廣泛傳播,反映政策與民意之間的落差。
榜單也聚焦德國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與安全挑戰。「戰爭準備」(Kriegstüchtig)突顯俄烏戰爭持續膠著,促使德國強化國防與軍備,應對潛在衝突風險。同時,「儲蓄恐慌」(Angstsparen)則展現民眾面對通膨與經濟不穩時,傾向於降低消費、加強儲蓄的心理。
社會不安情緒也體現在「刀具禁令」(Messerverbot)與「右傾化」(Rechtsdrift)這兩個詞彙中。多起隨機砍人案促使公共場所是否應禁止攜帶刀具的辯論升溫;而極右翼勢力則借移民問題攫取政治聲量,引發輿論對德國社會撕裂與價值觀轉向的擔憂。
然而,榜單中仍有幾個詞彙展現德國社會進步與未來展望。例如「性別自主法」(SBGG)代表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者在性別與姓名更改上的法規突破,為多元包容邁出一大步。此外,「生成式轉向」(Generative Wende)則聚焦人工智慧(AI)對生活與工作的重塑,顯示德國社會對數位未來的期待與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與工作平衡」(Life-Work-Balance)顛覆傳統的「Work-Life-Balance」說法,將生活優先於工作,突顯現代德國人更注重生活品質的價值觀轉變。
德國語言協會指出,這些年度詞彙如同社會的時代切片,記錄了德國民眾對政治、經濟、科技與社會變遷的集體回應。從政治分裂到環保困境,從經濟焦慮到社會包容,2024年的詞彙榜單既反映了德國當下挑戰,也展現人們對未來可能性的期待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