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 談判未達成協議

全球塑膠公約 談判未達成協議

2024年12月1日,歷經兩年的討論,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在韓國釜山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第五輪會議(INC-5)上,未能就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達成協議。會議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表示,儘管取得一定進展,但關鍵議題上的分歧仍阻礙全面協議的達成,呼籲各方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討論。

此次談判的主要爭議在於是否應限制塑膠生產。由歐盟、英國等65個成員國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主張對塑膠生產設限,強調全生命週期的管理,從生產源頭到廢棄物處理都需全面管控。他們認為,只有設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減產目標,才能真正減緩塑膠污染的惡化。

然而,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石油生產國則反對限制塑膠生產,主張將重點放在廢棄物管理上,認為限制生產將損害其經濟利益。這些國家希望專注於改善廢棄物管理和回收系統,而非對塑膠生產設限。

全球塑膠公約 談判未達成協議

美國的立場則相對模糊。雖然美國總統拜登在2023年8月曾表示支持減少塑膠產量的全球目標,並承諾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但在此次談判中,美國代表未明確表態是否支持對塑膠生產的限制。白宮環境品質委員會發言人表示,美國支持確保全球性協議涵蓋塑膠產品、塑膠製品中使用的化學物質,以及初級塑膠聚合物的供應問題。

此外,談判中還存在其他分歧,例如是否應逐步淘汰有害化學物質,以及如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各方難以達成共識。

在談判期間,非政府組織也積極參與,呼籲各國採取有意義的行動。例如,綠色和平組織在會場外升起由數千張人像組成的巨大馬賽克眼睛,表達「全球公民都正看著」,呼籲談判代表以人民及環境為優先來制定公約。

此次談判的失敗,標誌著在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上仍面臨重大挑戰。各國之間的利益分歧,使得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變得困難。然而,隨著塑膠污染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日益嚴重,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

未來,各國將需要繼續進行談判,尋求在塑膠生產限制、廢棄物管理和資金支持等方面達成共識。只有通過全球協作,才能有效應對塑膠污染帶來的挑戰,保護地球的環境和人類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