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有中醫,你其實也是個醫生~

生活處處有中醫,你其實也是個醫生~

中醫藥來源於中國勞動人民同疾病做鬥爭經驗的總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沒有一種醫學比中醫學更貼近民眾的生活。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傳統文化這一根紐帶,把中醫的理論、臨床實踐和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中醫的影子。例如:大多數蔬菜瓜果可以養陰生津,也可以清熱;川椒、生薑可以調味,還可以溫中散寒,這些食物都具有治病的功效。但是,即使是食物,使用不當也會致病,如吃太多生冷瓜果容易拉肚子,因為這些瓜果性涼;吃太多辣椒容易上火,因為辣椒性熱。現在,連外國朋友到中國都會問:「這種水果是『陰的(涼性)』還是『陽的(溫性)』?」

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民間也習以為常,特別是在過去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有些東西信手拈來就可以治病,用起來也很方便,一般的傷風感冒、頭痛腦熱在家裡就可以解決。


傳說唐代名醫孫思邈,有一次外出行醫遇到兄弟二人,他們跪在他面前,求他救救他們的父親。據說其父已有兩天不能排尿,痛苦不堪,家人焦急萬分。孫思邈隨他們來到家裡,見院內小蔥長得正旺,隨手揪下一根蔥葉,經病人尿道插入,很快病人排尿成功。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草藥治療,病人恢復了健康,全家人感激不盡。孫思邈就地取材,為病人實施導尿術,在當時被傳為杏林佳話。這一技術比西方早用了1000多年。

一位同事懷孕了,檢查時發現「胎位不正」,她很緊張,一位針灸老師告訴她:「只要回家用艾條灸足趾上的至陰穴就行了。」她不敢相信,可一試,胎位果真就這麼轉過來了。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見,過去,很多家裡的老年人,雖然沒學過中醫,卻懂得如何養生,或者用一些簡便的方法治療部分常見病。


前幾年,《大長今》等韓劇風靡全中國,特別是劇中的藥膳和許多簡便的治療方法令人印象深刻。當時韓國民間每個家庭都備有一個小藥箱,箱裡針、藥、艾條等一應俱全,有什么小毛病就拿出來應急處理一下。許多人對此羨慕不已,可是又有幾個人會想到,這些傳統的方法可都是從我們老祖宗那兒學去的啊!

中華民族有幾千年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直到今天,民間的許多健康習慣和諺語都和中醫息息相關,比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找醫生開處方」、「早晨的生薑暖胃腸,晚上的生薑如刀槍、「早上的鹽湯如參湯,晚上的鹽湯賽砒霜」、「冷水洗臉皮膚健康,熱水洗腳勝過吃藥,晚上熱水燙腳勝吃安眠藥」等等。可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深深地刻下了中醫的烙印。中藥的藥性有寒、熱、溫、涼之分,同樣食物也有寒、熱、溫、涼之別,很多中國人或多或少知道,吃什麼食物會上火,吃什麼能去火。

 

中國飲食同樣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自古以來,藥食同源,許多中藥本身就是食物,如八角茴香、佛手、白果、蔥、姜等。藥膳是中醫藥文化和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所以就有了中國人特有的藥膳。食物可以治病,如羊肉補虛,配合其他藥物就變成治病的良方,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就是一劑名方;在燉雞湯時加一些藥物如四物湯、人參等,既有調味的作用,又有滋補的功效。直到現在,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人們依然習慣於喝這些帶著藥香味的雞湯,韓國的「高麗參雞湯」也一直是一道名菜。因此,在人們追求健康的今天,適應自然規律,根據個體需要或者地區、時令、季節的特點,製作藥膳來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是一種十分有益的養生和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醫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就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總是好的,多了解一些中醫知識,少去打針輸液吧!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