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生棉行業陷信任危機:長度虛報與品質疑慮掀討論

中國衛生棉行業陷信任危機:長度虛報與品質疑慮掀討論

中國大陸的「衛生棉之亂」持續延燒,眾多女性用品品牌被發現長度標示與實際不符、pH值標準過於寬鬆,甚至產品內部存在疑似異物的問題,導致消費者信任度大幅下降。這一危機再次凸顯了中國衛生棉行業在品質監管上的問題。

事件起因於一名自媒體部落客於11月上旬自購多款不同品牌衛生棉,並通過實測發現無一款產品的實際長度符合標示要求。當知名廠商對此回應稱「屬於正常情況」且建議「接受不了可以不買」時,瞬間引發網友憤怒,指責企業集體「偷工減料」。

不僅如此,有消費者指出,中國目前的衛生棉pH值標準僅相當於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品標準,這引發了對產品安全性的進一步質疑。儘管部分醫生表示pH值對陰道環境影響有限,但大眾對行業監管寬鬆的擔憂仍在升溫。

與此同時,針對衛生棉的自發測評行動在全網興起,然而少有品牌能入選「優質品牌名單」,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者的焦慮。尤其是在過往已發生過衛生棉內部發現針頭、蟲卵等事件的背景下,女性消費者對產品安全性的擔憂加劇。

中國衛生棉行業陷信任危機:長度虛報與品質疑慮掀討論

有數據顯示,事件爆發後,被認為具備更高安全標準的醫用衛生棉在中國電商平台的搜索量飆升近40倍。然而,醫用衛生棉的供應不足以及價格較高,仍然難以成為主流選擇。

國際上,美國和日本對衛生棉的監管標準遠高於中國。美國將衛生棉歸為醫療器械,進行醫藥級別的嚴格監管;日本則將其列為準醫藥品,要求企業嚴格遵守生產標準。而中國目前僅有基本的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標準,且專門針對衛生棉的國家標準尚在起草中,計劃於2025年實施。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衛生棉行業需要在品質上進行徹底改革,而非僅僅依賴代言人與概念營銷來吸引消費者。據報導,行業品牌在營銷上的巨額投入使得毛利率高達45%,但淨利潤率僅為10%。這樣的資源分配模式顯然不利於產品品質的提升。

在信任危機的壓力下,中國衛生棉行業必須從根本上重塑其形象,透過提升產品品質與加強監管來恢復消費者信心。同時,政府應加快制定更嚴格的標準,為市場建立更健康的競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