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有企業計劃於2025年夏季,在日本小笠原群島南鳥島附近的公海海域,進行大規模的錳結核採礦試驗,預計最大採礦量可達7500噸。這將是全球首次在超過5000公尺深的海域進行接近商業規模的採礦作業,顯示中國在深海採礦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錳結核是深海海床上形成的馬鈴薯大小的岩石,富含錳、鈷、鎳、銅等稀有金屬,這些金屬對電動車電池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至關重要。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海海底的礦物資源被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由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負責管理。目前,尚無國際法規明確規範海底的商業開發活動,但具備技術能力的國家和企業可獲得特定海域的獨家探勘權。
此次計劃在南鳥島附近海域進行採礦試驗的是中國國有企業「北京先驅技術開發公司」,該公司持有該海域的獨家探勘權。根據其向ISA提交的計劃書,試驗將在2025年8月左右展開,為期約20天。屆時,母船將放下專用裝置至海底,通過吸取的方式,蒐集散落的錳結核,計劃最多蒐集約7500噸,同時調查採礦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此外,另一家中國國有企業「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也計劃在2025年7月至10月期間,在美國夏威夷附近的公海蒐集約1300噸錳結核,部分礦物將被拉回海面。這些行動顯示中國在深海採礦領域的積極布局,可能在未來的稀有金屬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深海採礦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引發廣泛關注。環保組織指出,深海採礦可能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長期且不可逆轉的損害,呼籲在進行商業開採前,應對其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估。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也在制定相關法規,以平衡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日本方面,南鳥島周邊海域被發現蘊藏著約2.3億噸含有鈷、鎳等稀有金屬的礦物資源。日本政府計劃在2026年以後,與民間企業合作,開展商業化開採試驗。然而,與中國相比,日本在深海採礦技術和進度上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快開發進度,以確保在未來的稀有金屬供應鏈中保持競爭力。
總而言之,中國在深海採礦領域的積極行動,可能對全球稀有金屬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各國需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