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人民幣國際化須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

黃奇帆:人民幣國際化須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

中國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前重慶市長黃奇帆22日在國際金融論壇第21屆全球年會上發言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持續努力。黃奇帆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應是達到與歐元、英鎊和日圓相當的地位,最終實現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

黃奇帆強調,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在於跨境貿易的人民幣計價和結算。他預測,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中的占比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到2035年可望達到約17%。這一數字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符,屆時中國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領域的地位將顯著提高。

黃奇帆指出,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之一。他認為,外資流入中國時可以使用外幣,也可以選擇以人民幣結算。外資以人民幣進入中國,將創造人民幣回流的機制,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流通。同時,隨著中國企業加速「走出去」,對外投資若以人民幣為主要交易貨幣,將有助於人民幣的全球使用率提升,實現資金的雙向良性循環。

黃奇帆:人民幣國際化須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中國經濟規模在2023年已占全球GDP的17%,位居全球第二。然而,目前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仍遠低於美元與歐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顯示,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季度平均值僅為6.27,而美元和歐元的國際化指數分別高達51.52和25.03,差距顯而易見。這表明,儘管中國經濟總量已相當可觀,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使用率和影響力仍需進一步提高。

黃奇帆認為,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將吸引更多國際資本的注目,而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還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例如,推動金融市場開放、完善跨境支付結算體系、以及提升人民幣資產的流動性和吸引力。他指出,隨著中國的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人民幣的全球接受度將逐步提高,這不僅有助於穩定國際貿易結算,還將為中國經濟增添更多抗風險能力。

黃奇帆在發言中特別提到,未來幾年,人民幣能否提升國際地位,關鍵在於中國是否能持續發揮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影響力。他呼籲,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應成為中國未來經濟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同時需要注重多邊合作,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加強話語權,以建立穩定、公平的全球金融秩序。

儘管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尚需時間,但其長期目標已經逐漸明朗。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國際化進展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指標,也將影響未來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