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末代總書記 戈巴契夫逝世

蘇聯末代總書記 戈巴契夫逝世

蘇聯解體前的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因腎臟問題及糖尿病惡化,當地時間30日晚間在莫斯科逝世,享耆壽92歲。戈巴契夫作為蘇聯末代總書記,是結束冷戰,讓全世界免於核戰恐懼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同時也是使蘇聯瓦解,許多人眼裡「治國無方」的罪魁禍首,功過或給後世評斷。

戈巴契夫出生於1931年3月2日,俄羅斯南部的一個小農村。戈巴契夫來自農民家庭,在他出生這一年,正好是蘇聯經歷大饑荒的年代,而當時最高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為了挽救糧食和提升農作效率,推行了「農業集體化」政策,童年的戈巴契夫也有一段時間跟著家人住在集體農場中。

戈巴契夫認為,自己對戰爭苦難的反感、力圖緩解國際衝突,與他自己的童年創傷有直接關係。

1985年3月11日,54歲的戈巴契夫被選為總書記,成為蘇聯史上最年輕的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對內積極改革,對外也嘗試開放與彈性的交往,任內與美國、英國等過去蘇聯的「西方世界仇敵」破冰,也和原本交惡的中共試圖重修舊好。

蘇聯末代總書記 戈巴契夫逝世

1991年的蘇聯解體,成為戈巴契夫最具代表性的人生標誌。「蘇聯末代總書記」是世人給戈巴契夫的最後稱號,然而在這個歷史關鍵轉捩點上,戈巴契夫的評價在俄羅斯國內、以及國際社會都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在西方世界的眼中,戈巴契夫是擁抱自由民主的開明者,他願意且樂於和民主國家打交道,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和價值,也相對抱持開放態度。戈巴契夫也希望國際放棄核武競賽,並且進一步棄絕所有核武,這使得戈巴契夫在西方媒體呈現上,有了力挽狂瀾的智者形象。

但在俄羅斯的眼裡,戈巴契夫是「不願承擔歷史責任的懦夫」,他無法拯救搖搖欲墜的蘇聯、沒有恢復往日帝國風光的氣魄,反而是一連串失敗的改革下,金融通膨、民生經濟崩潰,維繫蘇聯共同體的革命精神也淪為空虛的口號。

2019年戈巴契夫的專訪紀錄片《戈巴契夫,幸會 》(Meeting Gorbachev),讓他本人回顧自己的一生起落,細數自己在共產黨內的崛起、到民主化改革、以及東西冷戰的終局和去核武的願望,到最終的蘇聯解體,就結果而言,似乎一切是徒勞無功。導演在片中直問戈巴契夫,死後的墓誌銘想要寫什麼?戈巴契夫如此回答:

「我們曾努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