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有品質生活?

什麼是有品質生活?

常聽人說,「我那麼窮,哪敢奢望有品質的生活?!」窮就意味著放棄品質生活嗎?

「有品質的生活是在自己的能力和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有品質的生活是簡單的,它從不與別人比較,而是自己人格和風格向好精神的表現。


有好多人喜歡講生活品質,他們認為花的錢多、花得起錢就是生活品質了。

於是,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吃飯時一擲萬金,在買衣時一擲萬金,拚命的揮霍金錢,當我們問他為什麼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氣壯的——「為了追求生活品質!為了講究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

這兩樣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質,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生活品質,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品質,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質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見生活品質乃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或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質,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質。因為,生活品質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這才是生活品質。

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品質。

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

窮人買一個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最好品質的饅頭,是生活品質。

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最便宜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會有生活品質了。因此,我們對生活品質最大的憂慮,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裡,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品質,逐漸失去了生活品質的實相。進而使人失去對生活品質的判斷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裝、皮鞋,以至名建築師蓋的房子,來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質,這是為什麼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

有錢人從頭到腳,從房子到汽車,從音響到電視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讓人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羨之餘,心生卑屈,以為那是生活品質,於是想盡方法不擇手段去追求「生活品質」,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見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勞力士,開進口車,全身都是名牌嗎?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品質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如何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買不起幾萬塊錢的骨瓷餐具又怎樣,鋪一塊乾淨的桌布,擺一支待放的花,你知道,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同樣在「富養」著自己。


哪怕吃一碗簡單的麵、一碟樸素的菜,也要留意碗盤的搭配。看過很多人,費力做出來的飯,隨便盛在冰冷的不鏽鋼碗裡。人這一輩子,除了最基本的活著,還要去感受美。


沒有昂貴的香水,但家裡可以有植物的香氣。


沒有進口紅酒,就在梅子泛青的時候,自釀一點青梅酒。在某個小雨淅瀝的夜晚打開,慢慢喝乾,紅著臉安靜地睡過去。


不一定所有的物品都要花錢去買,家裡有幾件自己親手做的東西,才有滋味。

用簡單的工具做一個可愛的玩具。


撿一塊木板回來,做一個工藝品。


或者釘出一個花瓶的樣子,插幾支脆弱的乾花,角落裡若有若無地散發著香氣。


穿出去的衣服,無論質地好壞,首先應該是乾淨整潔的。出門之前,熨燙平整,不帶著一點褶子出門。


沒有機會聽現場音樂會,也可以在網絡播放器里聽一些古典音樂。


可以素顏朝天,不施粉黛,但絕不能彎腰駝背。一定要脊背挺直,目光炯炯。


保持房間和自身的清潔,多一點自律,按時作息,認真護膚。


做一些可以提高自己氣質的事,跳舞、讀書、旅行、學一門樂器。


扔掉不需要的東西和不愛的人。


緩慢認真地生活,體會身邊的花開、雨落,每一次安靜的黃昏。


人生中美好的事,大多是免費的。所以停止拿「沒錢」當作敷衍生活的擋箭牌。一個用心的人,總會把眼前過出詩意來。